●南方日報記者 張昕
  通訊員 劉君
  這是一次與60年曆史的深情告別,體量龐大的廣東省農村信用社,自2009年廣州、東莞、順德3家農信社順利改製成農商行以來,改製工作正在持續發力。
  惠州從2011年10月啟動5家縣區農信社改革,到2012年9月以不到一年時間成立省內首家由2家城區聯社合併新設的農商銀行,再到2013年相繼組建惠東、博羅兩家農商銀行,以高效、創新、穩健的姿態創造了體制改革的“惠州速度”。
  今年9月16日,龍門農商銀行開業申請正式獲批,惠州以“3年組建4家農村商業銀行”的行動,成為全省首個實現農商銀行覆蓋所有縣(區)的地級市。目前,全市4家農合機構262個營業網點全面覆蓋各鄉鎮、街道,為當地“三農”和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,有力拉動縣域經濟的發展。
  隨著改革的推進,惠州市農合機構開始迸發巨大活力。截至今年8月末,全市4家農合機構存款餘額464.92億元,比年初增加24.87億元;貸款餘額288.95億元,比年初增加33.86億元。全市4家農合機構不良貸款率為1.43%,經營利潤10.69億元,比去年同期增加2.53億元,增幅31.09%。
  “組建農村商業銀行,是惠州推進金融改革創新的重大舉措,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。”惠州市委書記、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奕威指出,惠州、惠東、博羅、龍門農村商業銀行的成功組建,必將為經濟社會發展,特別是“三農”、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註入新的動力。
  農信社改為農商行,錶面上是稱謂的變化,實質上卻是產權制度的變革。
  那麼,面對農信社歷史包袱沉重、風險隱患突出等問題,惠州是如何拿下改製這塊“難啃的硬骨頭”、以產權改革實現華麗轉身的?
  應對農村金融變局
  改革號角催生“兩年組建3家農商行”
  早在上世紀50年代,為了籌集農村閑散資金,農村信用社應運而生,對農業、農民、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。
  然而,歷史有時也意味著種種負荷。由於諸多歷史遺留問題未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,信用社面臨的金融風險日積月累,且產權不清、體制不順,越來越難滿足新時代“三農”的金融服務要求。
  怎麼辦?改革!
  2011年,惠州市委、市政府提出“一年內成功組建惠州農商行”,正式吹響了農信社改製組建農商行的號角。
  其後,經過多方調研論證,對惠城區、惠陽區兩家機構的現有體制、機制進行根本性改革創新,組建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,是化危為機、促進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。
  履行改製的法律程序、開展清產核資、完成原有股金處置、剝離不良資產……不到一年時間,在人行、銀監、省聯社及惠州各級政府部門的通力協作下,惠州農商人剋服了“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、工作量比單家聯社改製大得多、組建程序複雜得多、協調難度大得多”等諸多困難,實現了惠州農商銀行的如期掛牌開業。
  循著成功經驗,2013年10月31日、12月16日,惠東農商行和博羅農商行相繼掛牌開業;今年9月16日,龍門農商銀行開業獲批。
  突破原有條框束縛
  創新工作法“啃下”產權改革“硬骨頭”
  “農信社歷史包袱沉重,風險隱患突出,已成為制約地方金融發展的瓶頸和短板。”廣東省聯社惠州辦事處主任沈潭強的話,道出了當初包括惠州在內的各地農信聯社改革前的窘境,全省農信社改革發展仍在負重爬坡的關鍵期。
  “一年內必須完成改製是市委、市政府的要求,除了時間短、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外,在操作層面上的一大難題就是完善產權證照。”回憶惠州農商銀行的改製歷程,該行黨委書記、董事長唐文告訴記者,因歷史遺留問題,原農信社的絕大多數營業場所,並不具有組建要求的證照。
  “當然,這是個普遍性的問題,要解決的話,就必須要突破原有條框束縛,有大膽創新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!”唐文說,在惠州市領導的重視以及各縣(區)的配合下,各職能部門創新了工作方法,採取了一系列“特事特辦”措施,併在稅費等方面給予減免、優惠,幫助惠州農商行完善了96宗國有土地使用證、72宗房屋所有權證、42宗金融許可證、99宗安全合格證、72宗營業執照和106宗消防安全合格證。
  “沒有市委、市政府的支持,就沒有農商行的今天!”這是目前惠州4家已成立的農商行董事長們發出的一致感慨。
  為確保各縣區聯社改革的順利推進,惠州市、縣各級政府均成立了農村金融改革工作領導小組,並將農信社改製工作列為全市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頭等大事,重點推進、落實;同時,各聯社幹部職工也主動參與到改革中,發揮改製主體作用,以實幹精神保證了整個改革工作順利推進。
  改製不改“支農支企”
  “二次轉型”助力地方經濟發展
  改革總是與發展聯繫在一起。
  “改製只是手段,目的是轉換經營機制,建立現代企業制度,提升服務‘三農’和小微企業的能力,最終更好地服務惠州地方經濟的轉型和發展。”陳奕威表示,由農村信用社改製成為農村商業銀行,不僅化解了歷史包袱,更重要的是轉換了經濟體制、激發了發展活力。
  改製後的惠州各農商行,堅持“改製不改向”,以“三農”、小微企業客戶、縣域經濟發展為服務對象,在發展平臺、業務品種、服務範圍等方面均有了較大突破,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度更是有目共睹。
  截至今年8月末,惠州4家農合機構存款餘額464.92億元,貸款餘額288.95億元;其中,涉農貸款餘額215.75億元,涉農貸款餘額占總貸款餘額的74.67%,充分發揮了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。
 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,在2013年惠州市百強納稅企業排名榜上,惠州農商行、惠東農商行及博羅農商行均榜上有名。惠東農商行還榮獲了2013年全國婦聯頒發的“全國婦女小額擔保財政貼息貸款工作先進集體”榮譽。
  毋庸置疑,農信社改為農商銀行,不僅僅是稱謂和招牌的改換,更是經營理念、發展思路、人本結構、金融產品和操作流程諸方面的重組再造。
  “如果說,從農信社改製為農商銀行是第一次轉型,那麼,現在是要用更科學的方式將農商銀行不斷做強,服務好地方發展,實現‘二次轉型’。”惠州市委副書記、市長麥教猛說。  (原標題:省內首現“農商行覆蓋所有縣區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lxmxa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